今天去看了上京區因為憲法月所播放的電影「アントキノイノチ」(彼時生命),一開始是衝著免費入場而去的,想不到最後卻有意外的收穫。
因為這場電影採取副聲道與字幕同時播映模式,也就是為了讓視障與聽障朋友也能享受看電影的樂趣所設置,字幕倒不是重點,但我卻是第一次看有副聲道的電影,也就是有一個播報員同時播報螢幕上的場景,主角們的動作與表情,大概是從沒想過視障朋友該如何觀影的問題,而讓我更感覺意義重大吧!
電影一開始時很不習慣,因為旁邊的字幕讓人忍不住依賴,但播報員又會同時講話,同時還要聽演員們講台詞、看場景表情,整個忙得不可開交,但漸漸適應之後,認真聽著播報員播說的話,對照著畫面,反而覺得很有意思。
電影進行一半,我大概有十五分鐘左右是閉著眼睛聽電影,我想知道想像電影畫面的感覺是什麼,真的光靠播報員的描述就能在腦中重現畫面嗎?我發現很難,當然這是為了中途失明的人所設計的設置,但還是很難,也許是因為畫面的審美對我來說,是電影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了畫面那就是別的藝術了,不是電影。
但我想人的想像力卻是可以無窮無盡的,突然很想知道那些從小失明的人會如何想像這一切,靠著描述、對白與音樂,在一片漆黑的世界裡,如何描繪灰白的天空透出一道陽光轉成青色無雲的藍天。
也許他們光靠著演員的聲音就能明白演員們的情緒與表情,也許光聽著各種音效與配樂就能建造出一個片場,而這些天馬行空的影像,是我們身體健全的人從出生開始就逐漸失去的樂趣。
將焦點轉回電影本身,也許要評論也不公平吧!畢竟我一開始很忙,接著又裝盲,然後就到了一些拖拖拉拉的時刻和搞不清楚的激昂,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啊!
總之,我在裡頭看到了好多影子,不管是電影<<情書>>裡的:「お元気ですか。」還是漫畫<<死亡清掃人>>中主角的心情與經歷,雖然電影開始的導讀是說希望藉由這部片喚起大家對於人與人之間感情的羈絆,但總覺得少些什麼真的撼動人心的關鍵啊!
要講每個人都有忘不了的傷口這點也不夠深刻,仍舊擺脫不了霸凌、懷孕、互舔傷口的梗,最後右轉了好幾個彎,讓我有點失去耐性,對不起,可能在這種題材的電影上我要求的太多,畢竟已經看了太多關於這類的電影,要兼具窒悶的壓迫感與正面溫情本來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還要平衡情緒與掌握節奏,這部電影想說的太多,反而產生太多不必要的反差,變得不夠細膩。
但遺物處理仍是個有趣的主題,最近探討死亡的電影越來越多,往生者與生者之間的牽絆更是大量的被運在各種題材中,畢竟死亡一直都是人們最害怕觸碰的事,不過我卻憂心的以為在大量消費死亡之後,留下來的我們對於「死亡」和「分離」會不會反而越來越麻木了呢?
今天播放電影的地方是同志社大学寒梅館 ハーディーホール,再次走入校園,坐在更類似演講廳的地方觀賞電影,彷彿又回到大學時代每天只需要接收感知的時光,穿越過紅磚瓦的長廊,記憶突然又飄往更遠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